卓嘎與她的大女兒巴桑央吉一起看我兩年前拍的玉麥照片。
卓·丹增曲培兩年前拍的玉麥照片《時代楷模》。
巡邏途中的卓嘎、央宗姐妹倆。
背著竹簍的門巴老人。
完美全景。
在樟木的夏爾巴人卓嘎。
林芝秋色。
根據西藏文聯“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”采風采訪活動的方案,我認真定好今年的個人采風計劃,前往我區的日喀則、山南、林芝三個市采風采訪。這一路走來,獲益匪淺,不僅拍到了好照片,而且看到了沿線藏族、門巴族、珞巴族、夏爾巴人的幸福生活,心中感慨萬千,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許多珍貴的瞬間。
我的行程路線:第一站: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(共5天)——第二站:日喀則市聶拉木縣樟木鎮(共3天)——第三站:林芝市巴宜區周邊(共7天);此次行程4376公里,用時15天。
第一站
再到玉麥鄉
2017年11月,我第一次來到玉麥,用相機記錄了位于西藏隆子縣南部、喜馬拉雅山南麓、中國人口最少的玉麥鄉。當時,玉麥鄉只有9戶、31人,全村以牧業為生,海拔3560米,那時我拍下了一幅“家是玉麥、國是中國”的作品。
從攝影藝術角度來說,用新舊對比的方法進行記錄是一種創作風格。從中國近年來的發展速度來說,用對比的方式能夠給大家呈現一目了然的變化。特別是玉麥鄉兩姐妹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之后,這個邊境鄉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?我們可以一起通過鏡頭去看一下。
第二站
路過勒布溝
勒布溝是山南市錯那縣境內波拉山南側的一個著名景區,是喜馬拉雅山東段的一條南伸式大峽谷,從高寒的“世界屋脊”陡降到亞熱帶濕潤地區,猶如西藏的“小墨脫”。勒布,藏語意為“好的地方”。下山后開車30分鐘就到達景區門口,這里氣候宜人、物種豐富、山川秀美、鳥語花香、四季常青,盛開著美麗的杜鵑花、茉莉花、月季花和各種各樣叫不出名字的野花。
第三站
震后的樟木
從老定日出來,繼續沿中尼公路前行,就到了海拔5050米的通拉山口,這里可以看到西北邊的希夏邦馬峰,順著波曲峽谷就進入喜馬拉雅深谷。在地震之前,樟木的立新村一帶居住著夏爾巴人。夏爾巴的意思是“東方人”,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峽谷,是天生的登山家。此外,夏爾巴人也有經商的傳統,曾經的樟木有很多夏爾巴人做生意。4年前,因為一場無情的自然災害(地震),讓樟木成為一座空城,夏爾巴人不得不離開自己的故土,來到日喀則居住。這次,我跟著夏爾巴美女卓嘎一起踏訪地震后的樟木鎮。
從日喀則出發的時候,我答應為卓嘎拍一幅具有留念意義的藝術照,所以那幾天我一直在找一個能夠表達她或者他們(夏爾巴人)心情的瞬間。在離開樟木的前一天,我在她姨媽家拍下了一張照片:她身穿夏爾巴人的服飾,抬頭遠望生她養她的土地。后來,我問她,你這次回來是什么感覺?卓嘎說:“震后第一次回家,激動又悲傷。在地震中,我失去了最善良的小姨。現在走到她以前住的房子前,我只能強忍淚水保持鎮定,這簡直就是刻骨銘心的悲痛!整座小鎮再也感受不到當年小香港般的繁華與人氣,唯獨慶幸的是家鄉的鮮花和草木、瀑布、白云,還有雪山,依舊美麗,此時只想沉浸其中,享受當下,珍惜現在。”
她的這番話,我也有同感。當時的樟木,好比她背后的那堵墻,被震得四分五裂。但是,我們背后有強大的國家在,所以未來充滿希望、充滿陽光。
這一路上,我情緒起伏,比如拍林芝秋色時,零距離接觸大自然、擁抱大自然,心情豁然開朗;拍震后的樟木時,心情極其悲痛,感覺在大自然面前,人類極其脆弱和渺小;拍攝玉麥時,又非常感動,感動于卓嘎、央宗姐妹倆年復一年默默守護國土的奉獻精神。
第四站 領略林芝秋
林芝的桃花我去看過,林芝的建設場面我去拍過,但林芝的秋季,我是第一次領略。
在林芝的那些天,天氣不是很給力,但我去了不少地方,措木及日湖、南伊溝、魯朗林海、大峽谷、南伽巴瓦峰、工布江達等,用鏡頭記錄了林芝的秋色。(卓·丹增曲培)